南水北调工程捷报频传

发布时间:2010-03-02  作者:  点击数:1718
     2009年,在中央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下,南水北调工程捷报频传。世界最大的渡槽——沙河渡槽工程动工,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开工,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成功截流,中线穿黄首条隧洞贯通……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最新统计,2009年南水北调工程共下达年度投资164.5亿元,工程开工以来,累计完成投资376.6亿元,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的54%。南水北调,这个迄今调节阀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正一路高歌猛进,进入全面推进、加快建设的新阶段。

     提速再提速,构建“四横三纵”的大水网

    “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提升,就没有今天的南水北调工程。”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说,按照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将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构建“四横三纵”的大水网,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

     2008年10月,国务院南水北调第三次建委会确定了新目标:东线一期工程2013年通水;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南水北调建设开始全面提速。

     在穿黄工地,在丹江口大坝,建设者冒严寒,穿螺栓,拧螺帽,手上的油脂和脸上的汗水交织在一起,一个个变成了大花脸。他们笑着说:“完成今年的任务,我们要和时间赛跑。”

     2009年,南水北调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基本加高至176.6米新的设计高程;东线济南市区段、南四湖至东平湖段,中线黄河以北至漳河段、天津干线段等相继开工……

     随着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一批工程陆续建成,造福沿线亿万群众:

     2009年6月,中线京石段工程圆满完成应急供水任务,河北三座水库累计放水4.35亿立方米,北京收水3.3亿立方米。去年夏天,北京用水高峰期日耗水量达278万立方米,其中南水北调京石段供水占到60%以上,缓解了北京缺水问题。

     建成的济平干渠工程,通过水资源调度,让曾经脏乱差的小清河碧波重现,改善了生态环境。山东济南市居民韩文强说,“小黑河重新变成小清河,多亏了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中线一期年均可调长江水95亿立方米,东线年均抽长江水量89亿立方米,将使700万人告别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历史,解决沿线100多个缺水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从胶东半岛到河北,从天津到北京,北方地区百姓迫切期盼南水北调早日通水。

     提速,再提速。张基尧说:“2010年国家计划安排南水北调工程投资480亿元,这一投资规模是前7年的总和。除个别河湖疏浚等工程外,未开工的主体阀门工程将在今年全部开工。”

     攻坚克难,打造世界一流工程

     “南水北调所涉及的许多软科学与硬技术是世界级的,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技术创新是质量的保障。”张基尧说。

     为了实现“世界一流工程”的目标,南水北调建设者们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向一个个工程技术难题发起挑战。

     漕河渡槽,全长2300米,加上过水,重约6000吨。这意味着支撑渡槽的616根桩基,每时每刻都要承受约1000头大象的重量。河北直管建管部副部长胡金洲说:“为确保桩基质量无可挑剔,夏天请它喝‘凉茶’(采取加冰等措施降低温度),冬天给它喂‘高汤’(用热水拌和,延长搅拌时间),每道工序落实质量三检制。”监测显示,漕河渡槽临时通水至今,槽身没有产生一条结构型裂缝,这是建设者们交出的满意答卷。

     3公里穿黄隧洞,测量误差控制在了50毫米以内,这在国内实属罕见。中铁项目部测量工程师李连朝说:“平常一个施工项目,GPS定位系统最多用到三四台,在这个项目上,我们增加到八九台。”为了精确二字,他们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攻坚克难,南水北调工程创下了一项项新纪录:第一次大直径隧洞穿越黄河,国内第一次使用大规模大直径PCCP管道,世界上第一次采用隧洞双层衬砌的结构型式……这些第一,展示了南水北调建设者自主创新的能力。

     节水环保,科学发展入人心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不仅给沿线百姓调来水,更给沿线省市“调”来了科学发展理念。

     江苏省按照沿线环境容量,严把新建项目审批关。把调水源头取水口划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湿地保护与生态廊道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1500多万亩,化肥使用量较2000年减少15%以上。

     山东治污攻坚,有壮士断腕之举。在调水沿线执行严于行业标准2.5倍的COD排放标准,促进产业优胜劣汰。在全国率先关闭2万吨以下的40多家草浆生产线,又关闭29家5万吨以下不达标的草浆企业。山东南水北调建管局副局长王安德说,枣庄市通过转变发展方式,造纸生产能力扩大到80万吨,产值增加了8倍,而污染负荷削减了83%。

     新理念催生新思路。山东提出“治、用、保”结合的治污思路,把治理以后的控制阀工业废水通过节污导流,再处理成中水,用到工业、农业、生态上去。在薛城大沙河,中水循环利用,每年回灌地下水1000多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16万亩。

     中线水源地保护工作全面启动。2008年中央财政14.6亿元,用于丹江口库区水污染治理和工业结构调整,开创了国内重点地区生态补偿的先例。湖北丹江口提出“生态立市”战略,关停并转了冶金、造纸、化工等企业123家,确保库区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标准。“从长远看,这种绿色增长之路是后劲充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丹江口市决策者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