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占有石油,谁就占有了世界,因为它可以用柴油统治海洋,用高度精炼的石油统治天空,用汽油和煤油来统治陆地。
——《石油帝国》作者 哈维·奥康纳
2月16日,马尔维纳斯群岛丰富的石油宝藏引发剑拔弩张事件:阿根廷派军舰封锁马尔维纳斯群岛海路,而英国次日派出驱逐舰“约克号”为主的舰队回应,两国军事冲突一触即发。
日本《每日新闻》2月22日报道,一旦中国在有主权争议的东海开发油气田,日本政府就准备向联合国海洋法庭起诉中国。
哈维·奥康纳一早便在1955年所勾勒出石油霸权的威力。和平年代的海外油气资源争夺战中,石油企业们是这个战场上当仁不让的主角。
三大石油公司领衔作战,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已经成功实现多次逆袭。
回顾2009年的全球油气交易,安永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2009年年初,由于油气价格下跌和资产市场疲软,全球油气资产价值走低,使许多有意进行资产并购的公司(如亚洲的国有石油公司)面临
调节阀良机,占据优势。
是年在全球达成的油气交易共837笔,交易总额达1980亿美元,资产并购交易数量占总交易的66%。
其中,中国公司全年共宣布13起收购,除2起在非洲的资产收购因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行使优先权而未竞全功外,11起获得成功,交易金额近160亿美元,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油气并购最多的一年。
当中尤属中石油(0857.HK)的并购行动全球开花,遍及中亚、中东、非洲、亚太和南美五大油气合作区。中石化2009年则成功突破了海外油气资源千万吨大关,花费88亿美元收购Addax公司的大手笔,成为我国企业迄今为止交易额最大的一项海外油气资产收购。
国有石油公司外,也有民营企业和主权财富基金以各种方式进军海外油气投资领域,表现突出的当属新疆广汇和中投
阀门。
截至2009年底,中国企业已在全球31个国家参与油气勘探开发合作,累计投资额超过600亿美元,其中2009 年对外投资超过200亿美元。
1.贷款换石油
在2009年里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六大国际石油公司的净利润与2008年同期相比均大幅下降。2009年前9个月,六家公司净利润合计559.85亿美元,同比下降60%。
中石油面临着类似的困难,其董事长蒋洁敏对此已有预料。在2008年底的老领导座谈会上,他表示“集团公司2009年的发展将面临严峻形势和很大困难”。果不其然,随后中石油的净利润下降了22%,为上市以来的首次下跌。
但出人意料的是,此时中石油并未收缩海外战线,反而借机展开了逆袭,并顺势成为2009年海外并购市场的主角之一。
在去年5月的股东大会上,中石油股份公司总裁周吉平表示,海外并购是中石油战略发展的重点,也是经济危机导致油价下跌的背景下难得的战略机会。中石油在积极慎重地优选海外项目,重点是与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加强合作。
无独有偶,蒋洁敏的老同事、中石化(0386.HK)董事长苏树林同样希望趁油价走低加快海外
控制阀并购,获得规模化海外油气生产基地。
这两家企业并非仅凭一己之力闯天下,它们的海外扩张获得了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工程师吴谋远和金焕东告诉记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资源国石油收入大幅下降、资金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中国与资源国政府间的能源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开创了‘政府指导,商业运作,金融促贸易,贷款换石油’的互利双赢新模式。”
这种互利双赢的新模式首先被应用于金砖四国中的巴西。
2009年2月,中石化、国家开发银行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并于11月3日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定,三方将在两国政府的合作框架下,开展融资和石油贸易等领域的合作。
为此,国家开发银行将以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与中石化之间的石油贸易合作为基础,向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贷款100亿美元,以支持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在石油勘探、开采和炼化等领域的资本性投资。
中石化可获得稳定的巴西原油供应。根据协议,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与中石化之间的原油贸易量将从2008年的平均300万吨,在2010 年底前提高到平均1000万至1250万吨,远期年石油贸易量达到3000万吨。此外,双方将扩大石油工程服务、炼化工程和物资装备采购领域的合作。
“这项协议的签订预示着一个重要趋势:未来西方石油公司在拉美能源控制力上有所减弱,而新兴经济体进军拉美能源的步伐在逐步加快。” 拉美经济研究协会研究员马里奥·马赛尔这样指出。
“贷款换石油”的模式同样适用于中亚和俄罗斯。
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与俄罗斯副总理谢钦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根据此项协议,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总计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俄罗斯则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从2011年至2030年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供应总计3亿吨石油。俄方将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通往中国的
蝶阀支线,向中国提供为期20年(即从2011年至2030年)每年1500万吨的石油。
根据协议,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俄罗斯共同组建了“东方能源公司”,俄方持股51%,中方持股49%,主要业务是在俄罗斯进行地质勘探及能源项目融资。
这家酝酿已久的合资公司随后迅速展开了行动——这在前几年油价一路高涨的光景尚未出现过。
2009年10月,东方能源公司出资1亿美元收购俄罗斯松塔儿石油天然气公司51%股权,从而取得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两块储量达600亿立方米天然气田的勘探开采权。
同样是在10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基本条件的框架协议。协议规定,俄每年拟向中国输送7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气时间计划于2014年至2015年开始。
就在王岐山与谢钦签署协议的同时,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也签署合作协议,中国将向哈萨克斯坦提供100 亿美元贷款。作为交换,中石油将参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收购曼格什套石油天然气公司(Mangistaumunaigas),并获得其中50% 的股权。
2.多管齐下
资金先行并不仅仅只有贷款这一种方式,通过收取来自中国的预付账款,厄瓜多尔亦成为中国资金的受益者之一。
2009年7月27日,中石油透露,该公司与厄瓜多尔国有石油公司签署协议,将在两年内向其购买原油,并预先支付10亿美元。按照协议,在未来两年内,该公司将向中石油每月出口40万吨原油,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拥有比规定数量增减5%的原油供应选择权。
尝到了甜头的厄瓜多尔很快再次牵手中国公司——这次是以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
2009年11月,厄瓜多尔政府与中国签订能源合作协议,厄瓜多尔与中石化将合资成立石油公司(持股比例60:40)开发位于厄东部Pastaza 省奥格兰(Oglan)油田的42区块,中方承诺投资超过10亿美元。
但并购才是海外投资最主要的手段。虽然这往往意味着高昂的代价,为了获得理想的资产,中石化并不缺乏一掷千金的魄力。
2009年6月,中石化以总价值88亿美元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完成了迄今为止中国石油企业最大的跨国油气并购。
吴谋远和金焕东都认为,“通过此次收购,中国石化获得7260万吨石油储量,年净产量增加超过600万吨,大大增强了在西非深海和中东等潜力地区的实力。”
但和2008年130亿元人民币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Tanganyika一样,苏树林此次的拍板再次引发了溢价是否过高的争论。
当时《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就指出,除了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企业希望“克服近年来在海外并购市场上遇到的政治困难。在这一点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中海油2005年收购优尼科公司遭到美国政府否决。而提高价格,正是一种针对性策略”。
事实证明,当油价逐渐回升到80美元/桶左右之后,当初对于中石化高溢价收购策略的质疑声也逐渐消失。
在纯粹的油气资源交易之外,中石油还借机吸纳海外油气市场运作新平台。
2009年,中石油先后成功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和日本大阪炼厂股权,“向下向外”的轨迹清晰可见。
除国有石油公司外,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和民营企业也首次成功进入油气并购领域。通过投资石油公司可转债,联合收购等方式,它们开始尝试性投资油气行业,成为中国公司“走出去”的另一股力量。
2009年,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购买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约11%的全球存托凭证,交易金额约9.39亿美元。中投的目标还包括俄罗斯石油公司诺贝鲁45%的股权,包括支付运营开支在内一共投入了3亿美元。
民营企业新疆广汇集团则以4052万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TBM公司49% 的股权,与后者共同开发哈萨克斯坦东部斋桑(Zaysan)地区8300平方公里的油气区块。
目前,该区块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4亿立方米、可采储量53亿立方米,稠油资源量1亿立方米左右。
“一系列能源合作协议的成功签署使中国未来油气进口多元化和供应安全得到了保障,也使资源国获得了缓解融资压力的宝贵资金。通过这种合作,将消费国和资源国的利益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将对全球石油行业的稳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吴谋远和金焕东表示。
据统计,2008 年,中国企业海外油气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作业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权益产量超过5000万吨,比2007年增长超过10%。
吴谋远和金焕东称,“2009年随着一些收购项目完成,预计作业产量将突破1.1亿吨,权益产量约5500万吨。预计2010年后,随着一批新签的大投资项目逐渐上产,中国企业海外油气产量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3.突破中东
对于中国公司而言,2009年最大的收获还是发生在中东。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表示,“成功中标伊拉克两大油田开发作业权,这是在中东地区获得的突破性进展。”
中东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根据美国《油气杂志》的最新统计数据,截2010年1月1日,在全球前十大探明石油储量国中,中东地区就占了五席,分别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已探明石油储量分别是2599亿桶、1376亿桶、1150亿桶、1015亿桶和978亿桶。其中,仅伊朗的已探明储量就占到了世界探明总储量的约10%。
种种历史原因,中国公司在中东的油气合作区却一直未能真正建立起来。特别是饱受战火摧残的伊拉克,以往却并非中国公司的福地。
如今,最坏的时候似乎已经过去。
2009年6月底,中石油与英国BP 公司联合投标伊拉克最大油田——鲁迈拉油田成功,成为伊拉克第一轮招标的唯一中标项目。11月3日,各方签订了最终协议。
根据公开资料,鲁迈拉油田位于伊拉克南部迪亚拉省,石油储量22亿吨,天然气2830亿立方米,是伊拉克的最大油田,日均产油量为95万桶。英国BP石油和中石油签署开采协议后,鲁迈拉油田日均产油量将用7年时间增至285万桶。
根据协议,中标公司将以每桶2美元的标准收取增产部分技术服务费。预计该项目投资规模将超过150亿美元。
12月11日,在伊拉克举行的第二轮招标中,中石油联合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和道达尔公司赢得了哈发亚油田技术服务合同,该油田预计储量41亿桶(5.6亿吨)。
联合中标公司承诺,将产量从目前约3000桶/日提高至53.5万桶/日。
中石油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中石油伊拉克公司和协调领导小组已在1月底联合召开会议部署今年工作,要求全体项目人员将合作项目建成示范性项目,“将中东建成中石油海外重要油气合作区。”
在与伊拉克接壤的伊朗,中石油也获得了两个世界级大油气项目的控制阀开发权利。
2009年7月,中石油从道达尔手中接管了在伊朗南帕斯气田的股权,成为第11期项目的开发者。该气田不仅是伊朗最大的气田,还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天然气田。日前,中石油已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总值达47亿美元的合约。
2009年9月,中石油再次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协议,将以17.6亿美元购得伊朗南阿扎德甘油田70%股权。阿扎德甘油田位于伊朗西部,是伊朗近30年来发现的最大油田,也是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一,原油储量约420亿桶(约合57.5亿吨)。
吴谋远和金焕东认为,“在中东两个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伊拉克和伊朗获得几个重大项目,为今后海外油气业务再次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商业模式转型
不过,中国公司在海外收购过程中,有时面对来自资源国的阻力,即使手握充裕资金,也只能徒呼奈何。
2009年初,中石油收购Verenex公司,因利比亚政府行使优先权受阻,后者更以远低于中国公司的出价收购。
随后,中石化与中海油在安哥拉的联合收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同样通过行使优先权收购了马拉松石油公司区块,导致中国公司的收购功败垂成。
“这表明即使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资源国政府也没有放松对本国资源的控制。”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海外投资环境研究所所长徐建山说。
资源国对本国资源控制力的增强,直接导致目前的国际油气合作模式开始转型。
“目前,资源国已经开始通过服务合同控制资源、获取最大收益。服务合同的比例尽管不是很大,但在全部合同中的比例每年都在增加,而且增加得很快,这是一个新的特点。”徐建山说。
他认为,随着伊拉克油田成功招标,其他资源富集国可能效仿伊拉克的做法,不仅在新项目的招标中采用服务合同,甚至原有的产品分成合同也可能变更。例如厄瓜多尔与外国公司谈判,将产量分成合同转成风险服务合同。而俄罗斯、阿联酋、沙特等资源富集国可能效仿伊拉克合作模式,通过服务开放上游市场。
这也导致国际合作的主角正在发生变化,国际石油公司的地位开始下降。
“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下,以获取和占有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合作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国际石油公司的经营模式将更加趋于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代表资源国国家开采石油资源,与技术服务公司的角色逐渐靠近。”徐建山解释。
在徐建山看来,“服务合同能体现资源国的资源所有权,控制勘探开发中的资源经营权。另外,产品归资源国所有,因此资源国能在产品销售中获得溢价收益。而在服务合同模式下,中国公司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通过服务获得报酬。虽然回报较低,但基本固定,不受油价风险影响。”
但不管海外投资环境如何变化,商业模式如何发展,在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的当下,继续出海寻找和保卫石油生命线仍是中国公司未来一段时间肩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