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门槛”拦阻温州阀门等民企进军核电产业

发布时间:2010-09-20  作者:  点击数:1945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纷纷调整能源结构,核能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据最近浙江省发改委能源局和省核学会相关数据显示:
  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40台核电机组;美国已立项要建的核电站达40多座;亚洲共11个国家正在建造18座反应堆,约占世界在建反应堆总数70%,另有77座反应堆正在筹建或拟建。但截至目前,世界核发电装机容量不足总数的17%。
  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000万千瓦左右、在建5000万千瓦,核电站累计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加上近百个机组200亿左右年运行维护投入和稳步扩大的国际市场,作为设备制造业大省,浙江核电相关联产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交叉产业——核电装备制造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机遇。
  然而,巨大增长空间的背后却不是一帆风顺,浙江不少率先进入核电装备制造业的调节阀民企正受到“三重门”重压,一系列现实难题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面对该产业利益的巨大“蛋糕”,他们不算顺畅的发展历程或许能为浙江广大实力民企找到打开“神秘产业”大门的钥匙。 
  开启“神秘产业”的第一道门
  名副其实的高门槛,获取资质历时最少2年,花费500万元
  “要不是董事长对核关联产业前景的信心,我们很难坚持走下去。”这是江南阀门有限公司(下简称“江南”)董事长助理丁伟民接受导报笔者采访时的开场白。
  据了解,浙江是阀门大省,仅温州阀门销售额就占全国1/3,而这家企业正是温州阀门产业中的佼佼者。它的母公司中国·江南控股集团是一家无区域跨行业集团。下属一共15家子公司,总资产8.2亿元年产值25亿元以上,员工2000多人,涉及阀门、皮革、房地产、矿山开采、物流等五大产业。该公司创新制造的阀门拥有二十五大系列专利新产品,填补了多项阀门业空白。
  对于为何公司要率先全省走进“神秘产业”的疑问,丁伟民和公司领导人心里都有一把清晰的算盘:
  现在我国核电占总装机容量仅2%,与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75%相去甚远,国家重视核电产业后,2020年装机容量将达到7%以上。 
  浙江具有第一个国内自行设计的秦山核电站,又相继上马“三门”等世界上最新技术AP1000的核电站项目,浙江发展核电产业极具优势。 
  阀门是核电站建设和运行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一个新建核电站所需阀门投入资金约占总投资2%,两台100万千瓦机组就需要上万个阀门,投产后日常设备维修费中阀门占一半。这对机械制造业来说是一个旺盛的需求。
  看到核电产业背后的巨大商机,这家实力雄厚的民企开始投身该产业。由此面临进入该产业的第一道关卡。 
  “就在这第一道门前,一批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企业都被挡在了外面。”丁伟民认为,对安全的要求近乎苛刻,核电产业具有名副其实的高门槛。 
  据国务院500号令,核电关联产业执行许可证制度,申请领取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的单位,首先应具法人资格;具5年以上相关或相近工作业绩;具相适应的、经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特殊工种专业技术人员应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具相适应的工作场所、设施和装备;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符合核安全监管规定的质量保证大纲;还应当制作有代表性的模拟件进行检验;在审查过程中,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审,并征求国务院核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意见,对符合条件的才予以颁发许可证。 
  “表面只是七大项要求,实际工作却千头万绪,必须培训出占总人数10%以上的技术人员,有独立厂房,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制造样机必须先后经过地震、振动、寿命试验,请专家到企业现场审核。总之为获得资质,公司一次性投资了500多万元,其中两台样机送检时共8项试验就不低于100万元。”2007年8月6日是“江南”取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民用核承压设计和制造资格两个许可证的日子,丁伟民在接受采访时脱口而出,他说从2005年申请取证到获得资格,公司整整花了两年多时间,他记忆尤深。
  同样位于温州的实力型企业、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慎江阀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慎江”)是国内数一数二的阀门制造商之一。在石油、石化、天然气、水电、火电等阀门领域取得成功后(去年产值5亿多元),几乎与“江南”同时,“慎江”也瞄准了核电阀门。仅仅比“江南”早了25天,“慎江”在2007年7月12日取得民用核承压设备设计和制造许可证。“从申请到达标,取证历程不少于两年”。公司常务副总殷连波告诉导报笔者。
  而早在2005年12月,同样位于温州的环球阀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球”)是省内第一家拿到民用核承压设备设计、制造资质的企业。“环球”总经理吴光忠说,他们公司也为此准备了两年以上。为提高审批进度,完善各项要求,公司还专门组成了一个核阀项目组。因当时厂房面积比较宽裕,不用重新兴建,省下了不少资金,但按照规定程序逐项逐条走下来,也投入了不少于200万元。 
  “取证只是为进入核产业打基础,这两年不可能有一分钱的盈利,这对很多资金相对短缺的企业是个巨大障碍”。吴光忠说。  
  花费时间长、一次性投入资金大,截止目前,省内2500多家阀门企业中,通过“第一道门”的阀门企业仅4家。除了“江南”、“慎江”和“环球”,还有位于杭州的浙江三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方”)。虽然取证时间略晚于“环球”,实际上“三方”早在1989年就已开始核关联阀门制造,曾为秦山核电一期提供特殊阀门装置。为了跨进“神秘产业”的门槛,他们都投入了不少精力和财力。
  奔波中穿越“第二道门”
  离订单还很远,又400万进去了 
  “千辛万苦取得了许可证,但离盈利还远着呢!”取证后连续奔波三年的丁伟民十分感慨,取得了核级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仅仅表明公司有资格进入这个行业,但要拿到发电企业的订单则还需先进入国内各核电站业主单位的设备供应网,要取得他们的供货许可。
  “这又是一个相当耗费精力、人力和财力的过程”。因各家核电站业主单位的生产要求不同,必须请中核集团下属各公司、秦山核电站及下属单位、中广核等核电企业相关人员来企业实地考察,检验企业产品是否符合他们的生产要求。不停地奔波于国内各大发电企业,与他们商量、沟通,直到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取得许可证后经过三年的奔波,“江南”已基本上取得国内几个重大核电工程的设备供应准入证。 
  为了提高生产条件满足业主单位的需求,公司接着又增加制造和检测、检验相关设备。“为跨进这‘第二道门’,公司又陆陆续续投资400万元。至此已有近1000万元资本投入该产业,然而这个阶段的投入回报依然是零。”殷连波说,这并不是“江南”独有的现象,实力与之不相上下的“慎江”也实实在在经历了与江南相似的过程。如果不是实力强大前面“两道门”就足以将他们拒之千里。
  虽然目前是市场经济,但带有神秘色彩的核电还是相对垄断的行业,为了争取核电企业对自己的信任和重视,在省内率先取得核电资质两个许可证后,“环球”从2005年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大核电企业之间,“不停地推销自己的企业,让他们给自己一个机会,能成为他们的供应商。但是一转眼5年过去了,成绩却十分微小。”
  吴光忠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性质,也有地域因素的限制。很多发电企业并不信任温州的民企,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温州制造”是质量低下的代名词。不管你有没有获得核类资质就是不给准入证。企业无法改变的地域出身成了当时让他难以想象的难题。这样的后果延续到现在,“环球”现在每年为核电厂供货仅200多万元,而其他普通阀门的供货利润在2亿元以上,两者天壤之别,可见当初花大成本取得的许可证并没给企业带来预计利润。  
  难以跨越的“第三道门” 
  再过3个月许可证就过期了 
  跨越前面两道门后,迎接企业的并不是扑面而来的订单,而是越来越迫近的许可证到期时限。
  “如果在三个月内接不到一个核类设备订单,花费高昂代价取得的许可证就过期了。”当时在全省率先取得民用核承压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的吴光忠目前也第一个面临了这一难题。
  本想借着省内核电关联产业迅猛发展的东风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但取证后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一直跟全国核电站业主洽谈订单的事,但因为核电公司遵照国务院第500号令要求,把企业业绩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新企业进入后因没有业绩积累,导致处处碰壁。 
  截至目前,申领许可证将近5年却没接到一个核级的订单。而再过三个月许可证就到期了。这就相当于投入的200多万元打了水漂。接受采访的吴光忠有些无奈,惟一庆幸的是每年产值2亿左右的非核类阀门生意风生水起,“环球”运营依然情况不错。
  “环球”之后,就是“江南”、“慎江”,他们许可证到期时间仅差25天。 
  “并不是我们的生产能力不行,凭我们的技术,我们完全可以承接反应堆核心部位的阀门制造,问题是我们连进入核类设备招投标名录的资格都没有,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没有业绩积累。”殷连波告诉导报笔者,作为一家新获得核类设备许可证的新企业,没机会进入招投标又谈何积累业绩,越没有业绩就越没有招投标资格,没招投标资格,就永远不可能有业绩,作为省内阀门产业的佼佼者,他们正陷入一场恶性循环。 
  “更加糟糕的是,根据规定如果5年内没有一单核类设备的业绩积累,根据规定,许可证到期后还将面临续证难题,这意味着我们将被排斥在核电关联设备制造产业之外”。在非核级的常规岛方面,“江南”在辽宁红沿河、广东宁德、山东海阳等核电站订单并不少,去年两个单子就达5000多万元,并且业主评价也相当不错。但三年来核级订单一台没有,没有业绩积累即使中广核每年都进行很多次核级设备招投标,“江南”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一个一个跑走。 
  现在许可证期限只剩不到两年时间,着急的“江南”准备将原本2个许可产品扩大到6个,“这样或许机会多一点”,然而刚刚从北京接洽扩证问题回来的丁伟民失望地说,因为已有的核类资质没有一单业绩,按照规定不能申请其他产品资质。 
  “哪怕只是一台反应堆机组的维修,也是一个积累业绩的机会。”殷连波、丁伟民不约而同表现迫切。  
  先期取证企业的现状也让正在准备取证阶段的杭州锅炉集团相关负责人担心不已。早在10多年前,因属于全国设备制造第二梯队的领先者,法国一家核电厂主动找上门寻求核电设备加工,由此杭锅开始上马核关联产业业务。但至今10年过去了,杭锅一直徘徊在核电外围常规岛设备制造,从未真正进到核岛里面去。“就浙江目前来看,也很少有企业进入核岛设备,核电厂核心设备还是依靠进口或外省国营企业完成。这无疑是浙江企业最大的遗憾。”该负责人说,启动该产业的代价巨大,投资时间又长,最后若没有订单回报,看起来产业增长空间非常诱人的“蛋糕”就成了“画饼”,企业积极性受挫不利于全省产业推广。 
  无力脱困“三重门”各方寄望政府求解  
  面对该困境,丁伟民认为国内核电厂本来是采用进口阀门的,现在如果要换成国内民企的设备确实冒着风险,核电厂对于安全的要求,民企非常理解。但企业目前已具备了设备、技术等核级要求,只要愿给机会,就有信心做好。目前企业与核电厂之间的沟通基本靠自己单打独斗、势单力薄,效果显然不明显。 
  现在面临的僵局企业已无力破解,因此特别希望通过政府部门建立核电企业与设备制造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机制,定期不定期组织双方座谈,企业间抱成团增进信息了解,才会有目标、有方向地进入市场。 
  吴光忠认为,自己企业离许可证到期只剩三个月,可能已经来不及寻找机会。因企业主导产品是火电行业的阀门,甚至企业在该行业知名度较高,能否凭火电积累的业绩参与核电?或者如果政府能为企业搭台,找到核电厂的库存订单或维修订单,就算不是很重要的核级阀门维修,那也是一条生路。 
  不愿透露姓名的杭锅集团负责人认为,既然全省要推广发展该产业,对于一次性高投入、回报期长的产业特点,政府引导企业进入时能否有一些激励?外省国企贷款等方面就比民营企业强很多;三门、方家山等都是省内项目,在同等条件下能否由政府跟业主单位沟通让本省企业优先进入,这样本省装备制造业才能获得提升;国内三大核电设备高地上海、哈尔滨、四川等都有一个专门的省级机构,成立由副省长挂帅的核电领导小组,每当有大标省领导就亲自前往做工作,法国、美国总统访华时也总是带着几百号企业家的团队前来其目的不言而喻。而目前省内企业的现状是,项目投标时都是企业自己披挂上阵,没有主管部门的助阵,即使标书价格比省外企业低,但最后还是投不到项目。 
  9月5日中午,秦山核电公司技术部部长赵志德接受导报笔者采访时认为,有资质但接不到单子,确实是目前核关联产业的现实难题。但也不全是因为这个原因。核电公司在招标做“投标包”时,一般都将多个产品品种捆绑在一个包内,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多的产品资质才有投标资格,而省内新取证书民企产品比较单一,往往因为取证覆盖范围不足而不符合相应投标条件,有没有资金实力接下大单子也是个问题。为了保住好不容易获得的资质,可以在核电厂更新换代、改造检修时寻找机会,或者由政府部门协调核电厂倾向浙江民企,哪怕只是一台机组也是业绩的积累。 
  浙江省核学会理事长徐步进也认为,该困境靠核学会或企业单方已很难解决,不完全是市场操作的问题,核电目前尚存在的计划性质,需要政府部门有明确的态度,如果企业不打破第一关,要不永远都进不去。能不能在不破坏国家法令的基础上,寻求灵活的途径,如现在省政府已与中广核签订框架性的协议,具体落实时如何倾向民企。  
  省核学会秘书长夏元初认为,未来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不可否认这块“蛋糕”是巨大的,对企业来说适当的投入,在获取核级许可证的过程中,企业产品装备、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后,会带来正面的效应,如对企业知名度、其他产品的销量提升、队伍稳定、产品转型有积极作用。但如何真正走进核关联产业的核心,打造浙企竞争力,政府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政府回声 留下办公电话,企业有困难立即反映
  9月5日下午,导报笔者第一时间联系浙江省发改委省能源局电力与新能源处副处长许启金。
  了解到目前浙江省阀门企业面临的困境后,许启金立即委托导报笔者将自己的办公室电话留给几家企业负责人,让他们尽快跟所在的省发改委能源局衔接反映该情况。
  “刚获得资质的企业都是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如果问题确实存在,就要制定可行性方案,跟中核集团对接时当做一个问题提出来寻求解决方案”。许启金希望导报笔者向企业反馈,政府对如何更好地发展核关联产业十分重视,对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现在也正是突进该产业的战略机遇期。如果等该产业链的环闭合了,那么浙企就很难进去了,因此现在应努力发展,抢占机遇,这也是省政府将之列为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一大原因。因此欢迎企业踊跃沟通,政府会尽可能地搭建平台进行引导、对接。
  经过省政府搭建的平台,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有明显成效,滨江、海盐等好几家企业都已与相关核电企业成功对接。去年,省政府促进中广核与浙江30多家企业签了长期合作协议,今年省政府与中广核再次会谈,预计10月以后将有50多家企业与中广核签订合作协议。
  浙江省政府本身就在开拓这块工作,省里也注重浙企与央企的合作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一方面帮助浙江企业扩大市场份额、争取资质,另一方面也为央企提供稳定的设备生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