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阀门铸钢件生产中缩松和夹杂类缺陷的原因与工艺控制

发布时间:2011-02-16  点击数:3141
    我们在调节阀铸钢件的铸造生产中,常会出现缩松和夹杂类缺陷,因此生产控制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将结合阀门铸钢件的生产实际,主要分析不同种类夹杂和缩松缺陷的形成机制,提出工艺控制的技术思路和措施,为铸钢阀门的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一、夹杂类缺陷
    1、夹杂类缺陷的类型
    通常所说的夹杂类缺陷,包括:砂、渣、杂三种。铸钢阀门经常出现的夹杂类缺陷包括以下情况。
    (1) 在一些铸件的下型部位靠近芯子下面,加工时常常暴露出存在细小白点,位置在表层4~6mm的厚度内,若加工余量大则可去掉,若加工余量小,则需要现场焊补挽救,增大费用。
    (2) 一些铸件在靠近内浇道附近有冲砂、结疤、粘砂等现象。
    (3) 一些铸件上表面局部处有较大面积的赃物(夹杂物),并常有渣孔、气孔。
    (4) 个别较大的铸钢件,上表面或侧面上部出现印痕、皱纹,橘皮和麻坑也有发生,修补打磨工作量较大。以上是肉眼可见的宏观缺陷。经X射线探伤时,常常反映出细微的夹杂物很多,只是未超标,铸件仍合格。为了获得优质铸件,提高内在质量,也需要对此类缺陷进行控制。
    A、掉砂(砂眼)
    内因:铸型的强度较低,局部紧实度不够;或者水玻璃砂的CO2硬化效果不理想。
    外因:浇注过程中流速过大、紊流,冲击铸型,或下芯合箱时掉砂。
    (1) 铸型强度与水玻璃加入量及CO2硬化的工艺有关。必要时可对硬化后的铸型进行烘烤以提高强度。一般来说,水玻璃加入量为6.5%~7.5%是比较合适的。只是面砂(新砂)厚度不均,对吹气要求较高,要均匀,深浅适中。
    (2) 铸型受到的流动冲击,是因钢液流速过大所引起。可在横浇道上增设阻流段,增大流动阻力,降低流动速度,在工艺设计时采用大孔出流理论计算浇注系统截面积,实现大流量、低流速、平稳洁净地充填。
    (3) 下芯操作方面也应细致,防止可能的掉砂。
    B、夹渣
    夹渣(渣眼)———渣滓,属外来非金属夹杂物。
    一次渣:钢液熔炼和处理过程中生成的渣滓随流进入型腔。大多属于人工或浇注系统挡渣效果不理想所致。
    二次渣:浇注过程中钢液氧化形成的渣滓进入型腔。大多属于内浇道严重射流所致。
    对铸钢来说,充填过程中金属液和型腔中的气体、造型材料相互作用,产生Al2O3、SiO2、MnO、FeO等组成复杂的二次渣滓(主要是硅质玻璃基和刚玉X2Al2O3晶体),进入型腔后形成表面或内部渣孔。
    用铝终脱氧,形成Al2O3,若粒径小于5μm,其在10~30min内难以聚集长大,达到肉眼可见的宏观夹渣物浮出,只能弥散分布于钢液中。实践表明,湿型生产铸钢件,用铝终脱氧,易在上表面或侧面处形成夹渣。水玻璃CO2硬化砂,由于其中含有水分,在未烘干的情况下,也常出现夹渣缺陷。
    C、夹杂物
    包括内生的氧化物、硫化物,如FeO、MnO、MnS等,至凝固后期偏析所致(偏析夹杂物),本来其体积很小,处于凝固过程中浮不出来,就会成为微小夹杂质点。一般情况下不作为缺陷处理。
    2、成因分析
    以上问题,集中反映出铸件的浇注工艺不甚合理[5]主要问题是内浇道截面积偏小,导致浇注速度慢,充型时间偏长;同时,内浇道的出流速度又可能偏大,射流严重,卷入气体,或形成紊流,引起钢液进入型腔的过程中发生氧化,生成较多的二次夹杂物(如MnO、SiO2、Al2O3、FeO等)。这些夹杂物的分布可能有3种情况:一部分浮在液面上形成氧化膜,随流上升,被上升的钢液冲破分向四周,随即粘附在型腔表面,形成流痕、皱纹。一部分比较分散细小的夹杂物,本身在钢液中上浮速度小,在浇注速度也小的情况下,钢液由于温度降低较多,粘度增大,使这些氧化夹杂上浮到一定高度处停留下来,特别容易粘附在芯子的下表面处,故此处机加工后比较明显。也不排除铸件上表面处同样存在这类白点。一部分夹杂物上浮到铸件表面处形成表面渣孔、气孔,清砂后肉眼看不见,喷丸后出现坑洞、麻点。
    由于内浇道出流速度大,冲坏型芯,带起砂团,或冲刷掉一些小砂粒,造成砂眼、白点甚或夹砂结疤缺陷。
    采用翻转式浇包浇注时,扒渣不净,挡渣不严,钢液上面的赃物随流进入型腔,而浇注系统本身的撇渣功能又不强,赃物上浮至铸件顶部,若不能进入冒口,则留下玻璃质渣滓,喷丸后出现凹坑、麻点等。
    集中的原因是内浇道截面积偏小,导致出流速度过大,氧化严重;且浇注速度偏小,浇注时间长,钢液降温太多,粘度增大,非金属夹杂物、砂粒、渣滓等未能及时上浮进入冒口。
    3、预防措施
    A、改进浇注系统设计和浇注工艺
    浇注系统截面尺寸的设计,应保证实现大流量低流速平稳洁净地充填。
    (1) 加大浇注系统各单元的过流截面积,特别是内浇道的截面积,以求减小出流速度,实现平稳充填,避免钢液的氧化。浇注系统设计时,若按传统的奥藏公式计算,一般偏小20%~25%。如果浇注重量中不包括浇注系统的重量,则计算误差更大(因为铸钢件的工艺出品率低),可在此基础上加大。为了提高计算精度,建议按照大孔出流浇注系统设计方法计算浇注系统截面积,结果比较准确合理,同时注意按浇注效果及时调整修正。
    (2) 采用开放式浇注系统,特别是一些较大的铸件。使内浇道截面积大于前面的2个单元。只有内浇道截面积大,才能降低出流速度,实现平稳洁净地充填,以防止喷射、紊流、氧化、冲砂及内浇道局部过热等。如果采用底注式或中注式浇注系统,应特别强调开放。因为底注、中注方式,直浇道压头高,一开始出流速度就很大。
    (3) 底注或中注,应保证快速浇注。因为底注、中注充型完毕后,进入冒口的钢液经历了较长的路程和时间,温度最低,而铸件下部由于有刚进来的高温钢液,温度高,在铸件高度方向上,形成反的或倒的温度梯度,既不利于夹杂物上浮进入冒口,也不利于顶部冒口由下而上顺序凝固补缩。快浇,充型时间短,有利于减小底注和中注的铸件上下温差,有利于夹杂物上浮进入冒口。
    (4) 加强浇注系统的挡渣功能
    浇注系统中有挡渣功能的主要组元是横浇道,横浇道截面积大,流速减慢,渣轻易上浮(横浇道顶面上的玻璃状渣滓)。据此,横浇道截面积的设计很重要,条件是横浇道要充满流动。
    采用漏包底注具有良好的挡渣效果。
    但不是所有渣滓都能挡住,渣滓越小上浮速度越慢,易随流进入型腔,形成渣孔。
    (5) 要求浇注工一定要保证满流浇注。即认流要快,浇注系统一定要充满(主要指直浇道)。对每种铸件,工艺上按其浇注重量(包括浇冒口)确定合理的浇注时间,并力求达到,误差不能太大。加大浇口杯,使浇注过程中浇口杯的钢液始终保持一定高度,在即将浇满时提前收包,把握住不在浇口杯内留存钢液。
    快浇易出现抬箱跑火,应卡紧上下箱,糊好合箱面,防止抬箱跑火。同时,排气道的总面积(主要是明冒口和出气孔)应不小于直浇道总面积,避免快浇时型腔内憋气或呛火。
    综上所述,改进浇注系统设计和浇注工艺,对铸件的表面质量和内部致密度的提高,有综合效应。
    B、净化钢液
    (1) 采用过滤技术
    采用泡蜂窝孔陶瓷过滤器。该品用Al2O3(刚玉)等耐火材料,磷酸二氢铝作粘结剂,和泡体等混合于1540℃烧结而成,铸铁、铸钢都能应用,也有用陶瓷孔过滤片的。
    (2) 钢液要精炼,脱氧要彻底,保证炉料无锈少锈,出炉后静置(œ5min)扒渣。从铸件表面发生皱皮来看,说明浇注温度可能偏低,钢液氧化比较严重。所以坚持常测温,保证所需的浇注温度是重要的工艺控制因素之一。
二、缩松(显微缩松)
    1、缩松的形成和部位
    生产中常常发现,一些阀门铸件打压时有渗漏,如阀门的侧法兰下部与阀体连接处有缩松;有的阀门虽不渗漏,但X射线探伤检查显微缩松出现较多,达不到优质品等级。从不同企业铸钢阀门的生产情况整体来看,缩松的问题不是十分严重,或者说不很普遍。因为阀门铸钢件在工艺设计上较多的强调补缩,安放的冒口尺寸大且数量多,通常一个中小型阀门,在3个法兰处设置3~4个冒口,铸件中部顶面上设置1个冒口,共4~5个冒口,还要使用金属补贴,加上保温冒口套的作用,补缩效果应该是很不错的,只是工艺出品率偏低,约50%~55%。
    针对阀门铸钢件的特殊结构和既定浇注位置,常在远离冒口(垂直或水平方向)的件壁中心发现显微缩松(X射线探伤)。
    (1) 阀门铸件的本体壁厚比较均匀,而冒口多设置在孔口法兰加工面处,铸件本体上一般很少设置冒口,也很少加金属补贴(本体不加工),这样会导致冒口的有效补缩距离不够,易在件壁形成中心缩松。个别尺寸较大的薄壁阀门中,缩松出现较多。
    (2) 铸件拐角等局部小热节处,凝固比周围稍慢,未能实现顺序凝固补缩,也易发生微小的缩松。缩松的出现,仍然应该归结到补缩工艺设计不到位,集中反映为冒口补缩距离不够。或者是冒口中缺少补缩钢液,或者是输送距离远,未能形成良好的楔形补缩通道。
    缩松形成的空洞,其总容积是很小的,所需补缩钢液的量也很小,但凝固后期补缩液在枝晶间流动,阻力很大,基本上为渗流,故冒口补缩的工艺措施往往事倍功半,即使加大冒口尺寸也往往难于济事。
    2、防止缩松缺陷的工艺措施
    工艺改进的思路是,从缩松发生部位起,采取工艺措施,保证朝向冒口的形补缩通道畅通。
    对局部出现的缩松(或内部缩孔),可采取具体措施加以解决。
    (1) 若法兰底部(下箱)距顶冒口太远,顶冒口的垂直补缩距离不够,可以适当加大冒口,延长补贴,或加冷铁于缩松发生处。
    (2) 对靠近冒口处或两冒口之间很小范围内出现的缩松,最好采取冷铁来控制。使用冷铁时,需要找准缩松发生的位置安放。
    (3) 增大冒口有效补缩距离。在一般情况下,冒口有效补缩距离L=4.5T(T为铸件壁厚),垂直补缩方向上L可大些,圆筒铸件平浇L可小些。
    以阀门铸件的法兰顶冒口为例,若壁厚T=4cm,则冒口有效补缩距离L=4.5×4=18(cm)(假设有末端区),可能远小于冒口到法兰最底处的距离,虽然法兰端面上冒口下部设有补贴,使补缩通道延长,但法兰处有较大直径的芯子,钢液通过法兰圆周拐弯到达底部,补缩距离远,补缩液流动的阻力大,补缩不到是能理解的。在工艺实践中,可把法兰顶部的1个冒口改为2个冒口,设在法兰顶部的两侧,缩短补缩流动的距离,可以提高补缩效果。
    也可在法兰底部容易产生缩松处安放冷铁,增大末端区。
    建议采用成形保温补贴(和保温冒口套一样,采用绝热材料做成),保持冒口补缩通道畅通。保温补贴的补缩效果好,可节约金属液,减少加工量。保温材料与保温冒口套的相同,按铸件形状和尺寸制模成形,造型时埋入,见图1。在薄壁大件上,冒口加冷铁仍解决不了的缩松,可考虑在铸件分型面上远离法兰冒口的铸件突出部位设置侧冒口(如图2),对该区域凝固后期可能发生的缩松进行补缩,也有减轻中间顶冒口负担的作用。
    但生产中有时发现,在两个冒口之间(冒口本身距离较近)会发生缩松。这是2个冒口对该处产生热干扰,加上形成的砂尖散热不良,延长了该处的凝固时间所致;还有可能是两个冒口通过该处互相流通(连通器的作用),使此处和冒口同步凝固,后期得不到补缩出现缩松。防止办法:可在两冒口之间加冷铁,放在芯子上,不要直接放在两冒口之间,以免对冒口发生反作用。冷铁放在芯子上,激冷效果不变,但不要阻碍件壁的收缩。


三、结论
    1、为了防止和消除阀门铸钢件的缩松缺陷,应从优化和强化补缩工艺设计入手,采用冒口、冷铁和保温补贴相结合的工艺思路,力求提高冒口补缩效果。
    2、阀门铸钢件的夹杂类缺陷表现为砂眼、夹渣和夹杂物,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为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内浇道截面积偏小,出流速度大,浇注时间长。建议工艺控制的思路和措施,应采用大孔出流理论设计浇注系统,开放式截面比例,快速浇注,实现大流量低流速平稳洁净的充填;注意脱氧精炼效果,有效净化钢液;加强浇注系统的挡渣功能,包括使用过滤技术等。

    参考资料
    何瑞珍.不锈钢阀门的铸造工艺[J]。铸造技术,2005,26(10):9882989。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编。铸造手册(第4卷)铸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李宏兴。铸钢件冒口离开热节工艺设计[J]。铸造技术,2007 ,28 (10) :10252-1029。
    陈国桢,肖柯则,姜不居。铸件缺陷和对策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魏兵,袁森,张卫华。铸件均衡凝固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