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间腐蚀的原理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0-01-27  点击数:6317
晶间腐蚀的原理主要有以下两种:
(1)贫化理论
   对于不同的材料,其贫化的成分是不同的,如不锈钢材料主要是贫铬,铝铜合金是贫铜等。
   对于含碳量较高的不锈钢材料,为获得均匀固溶体,调节阀在出厂时已经固溶处理,奥氏体中的碳是过饱和的,这种固溶体不稳定,当它在敏化温度范围(500~850℃)内,奥氏体中过饱和固溶的碳将迅速向晶界扩散,并与Cr生成Cr23C6,沿着能量较高的晶界沉淀析出。Cr23C6中的铬含量要比奥氏体基体中的铬含量高很多,它的析出消耗了晶界附近大量的铬。铬的扩散速度很慢,使消耗的铬不能从晶粒中及时得到补充,导致晶界附近的含Cr量低于维持钝化必须的限量(12%Cr),形成贫铬区,钝态遭破坏而处于活化状态,它和晶粒间构成了活态-钝态腐蚀电池,也具有大阴极-小阳极的面积比,从而使晶界附近贫铬区发生严重的腐蚀,如图7-5、图7-6所示。
               图7-5  不锈钢晶界上铬的析出          图7-6  晶界上碳化物附近铬的分布
(2)晶界杂质选择溶解理论
   某些固溶态的奥氏体不锈钢在强氧化性介质中也会发生晶间腐蚀,这可以是在晶界上偏析磷、硅等微量杂质的优先溶解所致;也可以是由于沿晶界 相析出的选择性溶解而引起。电动调节阀这种非敏化型晶间腐蚀的形貌特征是晶间区腐蚀宽度较宽,深度较浅,易产生晶粒脱落,有时伴有全面腐蚀。
   上述两种理论,各自适用于一定的合金组织状态和一定的介质条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